丽水学院首页
首页  研究动态
描绘松古沃野新画卷,松阳奋力打造“古典中国”焕新发展县域样本
发布人:施茹梦|发布时间:2025-08-28|浏览次数:10

来源:浙江丽水公众号

山青青、水盈盈,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走进丽水松阳,绿水青山盈目,让人心旷舒怀。

这里是处州之始,有着1800多年的建县史,保存着完备的古城古镇古村体系和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是最后的“江南秘境”、“古典中国”的县域样本。

古村落内,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古朴而优雅;现代化城市里,工厂林立,无人驾驶小巴穿梭其中,科技又时尚。20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松阳积极探索,在守正中创新、传承中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振荣光、塑辉煌。

今年召开的丽水市委五届八次全会,赋予了松阳打造“古典中国”焕新发展县域样本新的发展定位。瞄准这一目标,松阳焕新发展,以干成事、以干图强。一条条“点绿成金”的实践路径清晰铺展,书写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松阳答卷。

生态丽水-松阴溪景区 图片由松阳县委宣传部提供

 

描绘古村活化新画卷

 

716日,竹源乡横岗村集体和松阳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签下合同——横岗村全村整体的生态资产打包“卖”出938万元,这也是全国首单传统村落特种生态资产权益交易。

绿水青山既“有价”也“有市”。作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横岗村生态优势得天独厚,却曾因资源闲置、缺乏规划陷入发展困境。今年5月,村两委、乡政府梳理资源清单,联合专业团队全面调研和评估村庄的生态资源,并建起了详细的资源数据库。

松阳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就有78个。很难想象,这如诗如画的“江南秘境”,曾一度面临古旧民居沦为危房的困境,不少老屋年久失修,亟待保护。

20161月,“拯救老屋行动”启动,松阳成为全国首个整县推进试点县。2022年,松阳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00余个传统村落、300余幢老屋得到妥善保护与合理利用。

坐落在海拔850多米悬崖上的陈家铺村,三面被群山环绕,独特的地势和村落格局,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此打卡。游客多了,各种各样的新业态随之落地开花,悬崖书屋、文创店、西餐厅、农家乐随处可见。如今,已有1亿多元的工商资本注入古村,带动返乡青年和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截至目前,松阳通过老屋修缮,带动118个乡村植入了民宿、生态农业等新业态。至2024年底,全县共发展民宿445家,年营业收入超9000万元,全域接待游客342.3万人次。

松阳不断迭代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模式,已成为全省民宿发展新高地和全国民宿经济的新典范、丽水市首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古村民宿第一县”声名鹊起。

当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沉睡”的资源被唤醒,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拥抱“诗和远方”,这正是“两山”理念在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体现。

今年4月,三都乡松庄村织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首展《未织之境》展出了国内外艺术家与当地村民共创的艺术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

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需要从“建设乡村”到“运营乡村”的思维转变。以艺术的方式介入乡村建设,用乡村运营助力乡村发展,能有效激活人的个体价值和乡村资源价值。艺术加持下,松庄村的游客量年增长20%以上,村集体收入也不断增加,2024年村文旅收入突破500万元。

近年来,松阳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围绕“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理念,实施“艺术乡建”工程,用文艺方式激活乡村资源。创新实施“三乡人”文化共创,建成了一系列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吸引了大量艺术家、文创客走进乡村“培植”文化,让村民成为文化赋能的参与者,共享物质与精神富有。


松阳县四都乡陈家铺村 何开健

 

崛起生态工业新高地

 

走进松阳经济开发区,70余家不锈钢企业鳞次栉比,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制造,从设备供应到质量检测,产业链各环节一应俱全。

不锈钢产业是松阳的传统产业,但“传统”不等同于“低端”“落后”。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松阳“喜新”不“厌旧”。

一手抓治理。松阳创新出台了全国首个县级无缝不锈钢管生产企业节能规范,创新制定了一系列污染防治导则,倒逼行业标准化、清洁化转型。同时,还通过建设园区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全数据贯通。松阳被中国不锈钢协会授予“中国不锈钢管绿色生产基地”称号。

一手抓转型。走进浙江益大特钢有限公司,墙上安装了一整块可视化显示屏,原料仓库、生产进度、生产仓库、销售进度等板块数据一目了然。信息采集,多端共享,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动态化、精细化,正是企业数字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借着数字化改造的东风,松阳不锈钢企业着手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各项生产工艺更新迭代,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今年1月至7月,全县完成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3.4%。不久前,“三个‘精彩蝶变’高水平推进不锈钢管产业高质量发展”被列入全省第一批传统优势企业内生裂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典型案例。

如今,松阳生产的不锈钢无缝管占据全国市场1/3、革基布占全国市场的40%,为打造“不锈钢无缝管第一县”和“革基布第一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20年来,“两山”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我们带来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松阳坚持以新为“锚”,引领产业向高质量跃迁,努力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积极向丽水工业大县挺进。

近日,松阳大木山景区内,无人驾驶观光车投入试运营。无人驾驶观光车不仅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还能通过车内搭载的智能显示屏,实现智能问答互动。

无人驾驶在松阳并不少见,在这个山区小城,更多的智慧交通赋能传统产业跃迁的探索正在进行着。

松阳是浙江省智慧交通产业发展试点县、现代化交通产业集群试点,以智慧交通为核心的综合交通产业正蓬勃发展。目前,已有百度、新石器、文远知行、城光联链等在内的180余家综合交通产业企业落地集聚发展,自动驾驶、数字公路、低空物流、交旅融合等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建成投用。当下,松阳正系统谋划以智慧交通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新百亿级产业,力争打造山区县特色产业发展样板。

为进一步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松阳建立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创新推出“规上企业开放日”制度,着力破解事项交叠、多头扎堆、重复检查等问题,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

产业要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一直以来,松阳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金钥匙”,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全面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种难题。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带动招商质效持续提升。今年以来,松阳已招引亿元以上项目18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个,20亿元以上项目2个,实现全年任务半年完成。

无人驾驶小巴。图片由松阳县交通运输发展中心提供

 

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

 

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突出以“强城”为重点带“兴村”促“融合”,松阳正迈上具有山区特点的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顺应人口流动、产业集聚的发展规律,松阳谋划打造“古今交融”发展轴。轴域覆盖143个行政村,16.67万人口,拥有全县90%以上国土空间规划新增空间。循着发展轴的蓝图望去,得以窥见松阳新一轮发展的前瞻风向。

松阳大道、体育场路等市政道路建设如火如荼;衢丽铁路、义龙庆高速、637国道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在发展轴上,目之所及皆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紧紧牵住“强城”牛鼻子,松阳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协同发力,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高等级景区城等“五城联建”。

“‘大陈家铺’模式是以陈家铺村为流量中心,通过差异化发展,将陈家铺村的流量引流到周边村庄……”在第三片区交流会上,四都乡分享了“大陈家铺”发展模式,随后片区组团的望松街道、象溪镇、三都乡、板桥乡、裕溪乡等对这一模式开展了深入分析研讨,探索其复制推广的可操作性。目前,已初步形成陈家铺村“三乡人”驿站设计方案,寨头共富工坊改造提升列入组团重点项目。

为进一步整合要素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今年以来,松阳县充分发挥党建联建作用,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理位置等,将19个乡镇(街道)划分为三大片区,通过“大镇带小乡”的组团发展模式,促进资源互通。

融合,就是畅通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围绕融合,松阳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拓展松阳经济开发区、江南工业区、电商产业园三大产业平台,新建浙南不锈钢物流集散中心、新茶叶交易市场、鲜菇交易市场等三大市场,推动松阳省级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2024年,松阳茶叶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45亿元,“中国绿茶第一市”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连续20年稳居全国首位。

围绕融合,松阳持续推动服务集成、资源集中,通过产业留人、异地引人、县城聚人,系统谋划出了一批具有带动性、示范性的重点项目。通过做深做实老年人助餐、巡回诊疗车、“客货邮融合”等特色化便民服务,让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更便捷的民生服务,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近日,松阳“秘境寻声”青松宣讲团来到安民乡李坑村开展宣讲活动,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宣讲团把‘两山’理念等内容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呈现出来,我听明白了,也记住了。”安民乡李坑村村民周大贵说。

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裕,更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全面富裕。近年来,松阳持续基层理论宣讲革新破圈,打通理论宣讲与非遗保护、农旅融合的链路,通过“宣讲+”生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坚持寓古于新、焕新发展,松阳沿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市场化突围路径,打造“古典中国”焕新发展县域样板,不断开创“小县大产业、小县大品牌”发展格局。

828日,浙江日报12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学院路1号电话:Email:zglsxy@lsu.edu.cn

中国(丽水)两山学院版权所有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