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社科公众号
社科新论(征文版)| 代琳 刘克勤 朱宏彪:从“搬得下”到“稳得住”再到“富得起”的山区共富之路——丽水市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引言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20周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浪潮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引领全国各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核心指南。
丽水南明湖图源:视觉中国
浙西南革命老区——丽水市,市域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8.42%,森林覆盖率高达81.7%,近年来以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平台,以锐意探索和改革创新的精神争做新时代山区高质量发展征途的“挺进师”和“探路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丽水样本,见证着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丽水经验”和“丽水模式”也代表了新时代中国山区跨越式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进展和新成果。2024年,丽水市经济增速领跑全省,位列第一,地表水和空气环境质量分别排名全国第4(全省第1)和第9,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实现“三个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6年全省第一,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连续9年全省第一,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山区市域范例,在丽水大地上闪耀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
牢记嘱托再奋进,凝心聚力谱新篇
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征和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如今已成为了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清风绿水的“江南最后秘境”。但早在2000年刚撤地设市时,以“穷、散、困”和“高、偏、危”为特征的山重水复成为了丽水人民奔向小康大道的“拦路虎”。
如何打破“穷、散、困、危”的条件限制,蹚出一条独具丽水特色的山区“共富”新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多次深入丽水调研后,为丽水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鼓励农民下山脱贫、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走以城带农、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发展路子是丽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近年来,丽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坚持以“八八战略”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力践行“两山”理念重要思想,以勇当绿色发展的探路者和模范生推动丽水经济社会全域美丽蝶变。
松阳酉田古村图源:视觉中国
2018年9月,丽水市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的指导意见》(丽委发[2018]29号),并逐步探索该模式下“小县大城”的山区特色集聚步伐。从异地搬迁、大搬快治到“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丽水紧紧围绕“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九字要诀,逐步探索和打造出“群众自发-政府引导-县域模式”的山区城市异地搬迁实践模式的丽水模式和中国样板。自2019年丽水首次实施大搬快聚行动,通过推动高远山扶贫搬迁、农民易地搬迁、避灾避险搬迁、国家生态公园搬迁、富民安居搬迁等一系列搬迁工程,奋力走出了一条山区共富之路和丽水特色的样本范式,在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中,系统重塑乡村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农村人口集聚和城镇化发展转型升级。
大搬快聚奔共富,改革创新促蝶变
创新搬迁模式:从“要我搬”到“我要搬”
丽水市打破传统零散搬迁模式,创新实施整村搬迁。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搬迁区域划分为“搬迁撤并类”“优化集聚类”“特色保护类”,分类施策、整体推进。对地质灾害隐患区、生态敏感区、偏远山区实施整村搬迁,对中心村实施优化集聚,对历史文化村落实施特色保护。
在安置方式上,采取“县域统筹、跨乡安置”模式。打破乡镇行政区划限制,在县城、中心镇规划建设安置小区,实现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推进机制。政府负责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资金筹措,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安置小区建设,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完善政策体系:从“搬得下”到“稳得住”
构建“1+X”政策体系。“1”即《关于全面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的指导意见》,“X”包括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系列相关配套文件,形成完整的政策支撑体系。在用地指标上,以国有出让为主,灵活运用国有划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多种方式优先保障安置小区建设用地;在资金筹措上,建立财政补助、银行贷款、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创新“房票”安置制度。发放“房票”作为搬迁补偿凭证,群众可凭“房票”在县域范围内自主选择商品房,既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需求,又促进了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建立后续扶持机制。出台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开展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如2025年新春伊始,景宁县发挥“共富工坊”服务中心统筹作用,将“土特产品”推上电商平台,为17家“共富工坊”争取总金额超2000万元的高山果蔬订单,预计带动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助力村集体增收12万元。
推动共同富裕:从“稳得住”到“富得起”
实施“产业富民”工程。在安置小区周边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发展来料加工、电子商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如缙云县将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特色“缙云爽面”变成了“致富面”,2021年,缙云县爽面产值超过2.4亿元,从业人员达7000多人,一碗爽面催生出一个富民产业。
发展“飞地经济”。鼓励搬迁村将集体资产、资源入股县域工业园区,通过“飞地抱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如景宁县创新“县域飞地”模式,21个搬迁村联合投资建设标准厂房,每年可获得稳定租金收入,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搬迁群众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收入。如松阳县在安置小区周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引导搬迁群众发展茶叶、香榧等特色产业,户均年增收20000元以上;陈家铺从早期交通不便、房屋随时坍塌的“无人村”到如今游客心向往之的“最后的江南秘境”,以特色民宿为代表带动村民增收共富。
干在实处走在前,齐心描绘共富卷
作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一员,从山高路远、山重水复到秀山丽水、生态福地,从欠发达地区到全省同步小康,丽水完成着一次次从落后到迎头赶上的巨大蜕变。
松阳县铺门安置小区图源:百度图片
近年来,丽水实施了滩坑移民、城中村改造、下山脱贫安置点、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民生工程,以“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作为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和人口集聚、差序推进古村落活化和退化、推进跨越式高质量绿色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主平台和有力抓手,让丽水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以强村公司为牵引构建“强村+富民”的联动新机制,逐步探索出让群众“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共同富裕之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建成“共富工坊”1000余家,带动600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年人均增收20000余元。通过深化“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等系列举措,激活了富民增收内生动力,创造了农民收入增幅和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分别连续16年、连续9年排名全省第一的增长奇迹,成功打造出“居住在现代化的城镇里,共享搬聚改革新红利”的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和靓丽“金名片”。
通济堰图源:视觉中国
通过一组数据,可直观看到丽水经济社会的“跨越式”赶超和高质量发展......2024年,丽水的经济增速达到惊人的7.8%,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6、1.1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一。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6万元(61629元)新台阶,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00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6以内。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1455元,增长12.1%。“跨山统筹富民安居”工程搬迁1.07万人,1002家共富工坊带动6.3万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长15.4%、全省第一。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领跑全省,丽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跻身全国地级市前40位,在20个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中均位居第一。
结语
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新发展阶段以来,丽水“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目标。丽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丽水之赞”的殷殷嘱托,深度聚焦“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三个维度指标,推动跨越式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潜能被进一步激活,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和“丽水之干”的精神全力践行和谱写两山转化的共同富裕丽水版“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2025年既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和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丽水对标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使命担当,加快走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之路、山区共富先行之路,让“共同富裕”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幸福,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更多丽水力量!
作者:代琳,副研究员,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副院长;刘克勤,研究员,丽水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执行院长;朱宏彪,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办公室主任。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学院路1号电话:Email:zglsxy@lsu.edu.cn
中国(丽水)两山学院版权所有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