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生态环境公众号
编者按: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进的新路径,为浙江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方向指引。浙江生态环境即日起开设“两山”实践看“浙”里专栏,集中报道各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以高水平保护护航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今日编发第十期《秀山丽水活力城 生态优先绘新卷 丽水以主战场担当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
7月18日傍晚,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飞来的国航CA1873航班在群山环抱的新跑道上轻盈触地,平稳降落丽水机场,标志着丽水机场正式通航投运,浙西南革命老区迈入“航空时代”,这也是浙江省丽水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后的点睛之笔。
与此同时,一架便携式无人机正快速转动螺旋桨,在同一阵风里起飞,掠过百山祖的林海,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这个会飞的“护林员”正在承担空中巡护任务,开始对华东生态屏障又一次的守护。
从跑道到树冠,从客舱到云端,丽水把20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接力跑,写进了这一天的起降——丽水城乡的精彩蝶变,就此在风里完成了一次顺滑转场。同一阵风,吹动两片机翼,也吹出一条丽水“绿色起飞”的隐形航迹。
如今,丽水正在讲述一个“循着‘两山’之路,秀山丽水,天生丽质,红绿生金,焕发新生”的故事。
▲生态潜明水库。夏卫芳摄
守护绿水青山:生态屏障的顶格标准
“山为江浙之巅、水有六江之源”,殷实的“生态家底”可以说是丽水最大的底气。《2024年丽水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丽水市的森林覆盖率达80.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7.3%,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第一市”。
“我们以顶格标准守护生态家底。”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胡晓红介绍说,在丽水,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早已落地生根。丽水已将全市75.67%的国土面积规划为生态优先保护空间,其中生态红线区占比达31.8%。全域实施“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制度,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控“两高”行业进入。
以数字化为支撑,丽水还开发建设“天眼守望”助力“两山”转化综合智治应用,建立了“天眼+地眼+人眼”全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产品信息数据资源库。
丽水市启动开展美丽大花园品质提升行动,全域推进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重点围绕中心城市和景区外围、交通干线周边、城乡接合部“三个区域”短板问题,坚持“微改精提、管理增效、群众有感”,持续打造最美生态,不断提升山水颜值,精心建设美丽载体,让山水人文相映生辉。
生态保护的高水平换来了自然生态的高质量。丽水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7年位居全省前列。2024年,龙泉溪头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优秀案例,“国际城市碳中和指数(丽水指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发布,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丽水市入选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一系列喜人成果是丽水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回报,源于丽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共识。
如今的丽水,缙云岩宕、遂昌金矿、景宁包山铁矿等废弃矿山,经过生态化修复,已然成为文旅新空间,焕发出绿水青山新生机。“稻鱼共生、林菇共育、茭鸭共生、茶羊共生、梯田共生”农业五大共生系统,实现肥药双控、生态循环、和谐共生……在丽水,植绿护绿用绿的发展行动随处可见。
点绿成金:价值转化的创新试验
“938万元,成交!”7月3日,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上架的首宗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权益类项目——松阳县横岗村项目正式成交。项目成功将古村落风貌、生态环境与文旅潜力整体打包估值并交易,为盘活传统村落资源提供了“丽水方案”,标志着丽水市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领域再次取得重要突破。
这场交易的推手是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平台自2023年6月底正式上线以来,累计成交金额已突破100亿元大关。
据介绍,2019年,丽水市率先开展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2024年5月,丽水市第二次入选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开启机制改革2.0版——从解决“能不能实现”转向“能不能充分实现”。
“我们还不断推进气候投融资、碳监测评估等一批‘国字号’试点,全国首个森林碳汇管理局在此落地生根,‘生态信用’体系更是首开先河。”胡晓红自豪地说,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使丽水市森林植被碳储量高达6589万吨,碳汇能力领跑全省,发展的“绿意”愈加盎然,经济的“碳痕”逐渐淡去。
这些“绿色”标签,也为丽水打开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空间。丽水市聚焦品质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林业产业、水经济等五大富民强市生态支柱产业,率先探索打造“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牵引生态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在庆元县,散落山野的荒野茶曾无人问津。通过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流转开发后,“瘦金芽”荒野白茶在香港拍出28万元/公斤高价,带动5000多农户增收。“丽水山耕”农产品近三年销售额突破160亿元;“丽水山居”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丽水山泉”高端矿泉水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
丽水市还充分发挥当地绿色生态优势和高质量低碳发展优势,将气候投融资与本地经济、产业、金融、环保相结合。近年来,累计出台20余项气候投融资相关政策,初步建立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为导向的气候投融资金融体系,撬动了更多资金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截至2025年3月底,全市绿色信贷余额1160.82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气候融资余额占比85.59%。
▲梯田游人。包叶雯摄
产业焕新:绿色动能的汇聚之路
丽水市是生态的优等生,但“山重水复”的地理格局却也曾给当地发展带来困扰。
为打破区位劣势,丽水市选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以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省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走进丽水经济开发区,浙江富乐德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的半导体生产线高速运转。这是德国FerroTec集团在丽水的第三个半导体项目,也是当地特色半导体“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的重大成果。
“2020年我从深圳来到丽水,亲眼见证了特色半导体产业链从无到有的过程。”民德电子科技董事高健感慨。短短几年,丽水市引进半导体项目96个,产业连续四年保持25%以上增长。而在20年前,这样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对山区丽水来说还是天方夜谭。
近年来,丽水市以生态工业为突破口,聚焦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五大主导产业,深入实施“双招双引”战略性先导工程,紧盯经济增量、项目投资、项目招引、谋项争资“四张清单”,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可以说,丽水产业转型的密码是“以产业定位科技,以科技索引人才”。总投资27亿元的浙西南科创产业园建成启用,形成“一心支撑、点面联动”的创新体系。更创新的是“飞地”机制——杭州丽水数字大厦、上海张江国际科创中心等“人才飞地”突破地理限制,累计落地企业超200家。
绿色能源产业在丽水市同样突飞猛进。缙云抽水蓄能电站作为浙西南最大电站接入华东电网,6个在建抽水蓄能项目总装机容量为729.7万千瓦,规模居全国地级市前位。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高达98.6%,一座“风光水储”一体化的华东绿色能源基地正在崛起。
在缙云县,一场国际合作正在酝酿。华锐动能科技与德国企业签约研发山地滑板车,瞄准3年出口超亿元目标。公司所在的智能短途交通产业集群,已聚集27家规上企业,年产值近70亿元。丽水这个山区小城,正与世界市场紧密握手。
从2000年确立“生态立市、绿色兴市”战略,到如今建成“绿色发展标杆地、秀山丽水活力城”,丽水用25年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的守护者,终将成为金山银山的收获者。
瓯江东去,机场跑道在暮色中闪烁。来往的“山中飞鸟”承载的不仅是旅客与货物,更是一个山区市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
▲霞映南明湖。郑文军摄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学院路1号电话:Email:zglsxy@lsu.edu.cn
中国(丽水)两山学院版权所有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