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丝路文博网公众号
做好“土特产”大文章让“两山理论”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他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打开视野来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如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如因地制宜打造苹果村、木耳乡、黄花镇等。“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产业梯度转移是个趋势,各地发展特色产业时要抓住这个机遇。总之,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位于祖国地理中心的甘肃,曾经是贫困落后的穷地方,又是诗情画意的美地方,蕴含着无尽的宝藏。绵延的黄土高原,广袤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洁白的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面,整个地理形势宛如一柄玉如意,成为“土特产”的宝库
甘肃各地气候类型多样,从南向北包括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高寒气候等四大气候类型。位于祖国地理中心的甘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境内地势起伏、山岭连绵、江河奔流,除了大海,什么都有。这里有直插云天的皑皑雪峰、有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郁郁葱葱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风韵的自然风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进入新时代,摆在甘肃面前的两大底线任务,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甘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两次视察甘肃、三次给予面对面指导,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提出“五个方面”工作要求,为新时代甘肃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2月5日在甘肃考察工作时强调,甘肃处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定要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真正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仔细端详甘肃省地图,由衷赞叹“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宛若一柄玉如意。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蜿蜒1600余公里”。他说,“2013年2月,我到甘肃考察调研时要求你们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再次赞叹甘肃“绵延的黄土高原,广袤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洁白的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面,整个地理形势宛如一柄玉如意。”
近年来,陇原儿女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各项工作的“纲”和“魂”,全省各级各方面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嘱托,感恩奋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最有力的担当建设美丽甘肃,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满怀深厚感情为民造福,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致力建设农业现代化大产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用辛勤付出换来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向着建设农业强省的奋斗目标扎实迈进。
甘肃是特色农业大省,今天的甘肃正在成为投资的蓝海、创业的热土。全省上下紧盯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聚焦“土特产”,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持续壮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成1325个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获批创建苹果、马铃薯国家级优势产业集群,与农业农村部成功举办马铃薯大会。“甘味”品牌荣获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榜三连冠,甘肃共有8个“甘味”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位居全国第五位。一大批叫得响、品质佳的甘肃名优物产,享誉中外。在“三农”工作上下真功夫苦功夫,创造了许多好经验。
甘肃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舞台。高品质是甘肃农业的显著特色,做大做强丝路寒旱“土特产”,充分彰显甘肃农业独特魅力,净土、净气、净水的自然环境及干燥、凉爽、病虫害少等优势,成为国家寒旱农业的重要发源地和示范试验基地
农业发展,是个永恒的话题。农业的发展之计在于因地制宜。甘肃农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甘肃时指出,甘肃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要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面下功夫,发展高附加值的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 早在2013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就强调,甘肃是我国农业文化起源地之一,农业自然条件多样,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取得新进展,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甘肃,地处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广阔地域遍布山水林田湖草沙,拥有除海洋、岛礁以外所有地形地貌类型。甘肃农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缩影。甘肃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新沃土,甘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舞台。
高品质是甘肃农业的显著特色。甘肃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净土、净气、净水的自然环境及干燥、凉爽、病虫害少等优势,成为国家寒旱农业的重要发源地和示范试验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最大的蔬菜、花卉制种基地,最大的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最大的高原夏菜生产集散基地,最重要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等等。这些甘肃“独一味”的最佳“土特产”资源优势,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以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总抓手,甘肃持续不断做大做强丝路寒旱“土特产”,充分彰显甘肃农业独特魅力,全省发展高原夏菜和设施蔬菜1000多万亩。40多万亩戈壁设施农业,从产量的角度看,相当于增加了近100万亩农田,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0亿元。立足省情农情,突出发展无公害、绿色和生态有机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产值过百亿元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和加工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形成市有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县有加工集聚区、重点镇有加工园的农产品加工体系,林果、蔬菜、中药材、草食畜、马铃薯、玉米制种等产业蓬勃发展。
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禀赋,孕育了天祝白毛牛、陇南油橄榄等独有品种和兰州百合等具有独特口味道和品质的产品。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定西马铃薯、岷县当归、西和半夏、文县纹党等非常特别的农产品。甘肃地处鲜食苹果最佳优生区,静宁苹果、天水花牛苹果、庆阳苹果和礼县苹果果型优美、果味爽口、果色纯正,秦安蜜桃、民勤蜜瓜等品质优良,色香味俱佳。甘肃是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海拔高、光照足、温差大、干物质积累多,病虫害轻,化肥农药施用少。兰州高原夏菜、戈壁设施蔬菜、武山韭菜错峰上市,赢得了长三角、珠三角等终端大市场消费者的普遍赞誉。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良好的生态,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产业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如意甘肃、天水麻辣烫火火爆出圈,成为甘肃“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扎根“土”资源,突出“特”优势,延伸“产”链条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甘肃独特的光热水土气候资源优势,让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凸显,各方看好甘肃、投资甘肃的热度持续升温。琳琅满目的“甘味”农产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饱览大自然的辽阔和壮美。当具有突出的生态地位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河西走廊雪花飞舞之时,被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的陇南大地,已是油菜花开,草色青青。
近年来,甘肃省聚焦现代化,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陇原新乡村。紧盯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紧紧对接市场需求、开发乡土资源,在“土”上打基础,在“特”上做文章,在“产”上谋突破,做足“土特产”大文章,深化“农文旅”大融合,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聚焦能致富,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用心用情保护乡土资源,千方百计留住土色土香,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打开视野用好当地资源,用现代经营理念、标准、方式把“土”味彰显出来,加快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大力塑造规模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打造广大消费者认可、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特色产品;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加快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展招商引资,健全生产、服务、流通三大体系,提升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利益联结促增收,强化政策扶持促增收,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不断提升农民群众收入水平,让农民群众增收有产业支撑、有体系保障、有稳定源泉,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强省与富民的有机统一。通过实施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全省优势特色产业面积4436万亩,全产业链产值5791亿元,比2020年增长63%,全省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0.6%。
“甘味”品牌,开启了甘肃特色农产品组团闯天下的新征程。甘味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产品)品牌互认互促、互为支撑、包容共生、共享共创、相互赋能、报团发展。“甘味”农产品,凝结着醇厚,传承着道地,飘溢着香醇,寓意着甜美。在深度挖掘甘肃农业传统文化和农业资源优势、系统总结甘肃农产品品质特点和生产特性的基础上,围绕加快培育甘肃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概括提出的涵盖甘肃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区域性公用品牌,是开放的、包容的、为省域优质农产品提供增值服务的共享平台。“甘味”农产品作为味道美、品质高、营养好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深受市场青睐。以“甘味”品牌为引领,坚持“寒旱农业-生态循环-绿色产品-甘味品牌”发展路子,在全国率先培育建设“甘味”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力推进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全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2290个,全国范围内共授权开设“甘味”品牌实体展销中心52家,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建成线上“甘味”销售电商平台19个,全省170余种特色农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关系到推动建设农业强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必将助力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凸显。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天宽地阔。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迅猛发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
如今的甘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做好“土特产”大文章让“两山理论”在新时代熠熠生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成效明显,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品牌动能效应显现。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
(作者系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特聘专家)
作者简介:
李伯祥曾担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甘肃省委宣讲团成员、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原处长。
现任北京中关村人才协会全国产业振兴专委会智库专家、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专业导师、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客座研究员、北京政报头条传媒管理委员会高级顾问、甘肃省委宣传部特约评论员、甘肃省委网信办特约网络评论员、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编委、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甘肃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共临夏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客座教授。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学院路1号电话:Email:zglsxy@lsu.edu.cn
中国(丽水)两山学院版权所有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