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经总网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焕发出“两山理论”在新时代强劲的生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蕴含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发展,为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科学论断和思想指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一个是自然风景,一个象征财富,形象地揭示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006年7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丽水市调研时,在称赞丽水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谆谆告诫当地干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丽水“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2020年1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中指出:“40多年前,我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劳动生活多年,当时那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曾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从那时起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视频讲话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考察时指出。“现在,许多贫困地区一说穷,就说穷在了山高沟深偏远。其实,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不少地方通过发展旅游扶贫、搞绿色种养,找到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相得益彰的脱贫致富路子,正所谓思路一变天地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必须时不我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
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2015年,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8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最后堡垒被全部攻克。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8年来,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贫困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大幅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条件明显改善,既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让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成为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成为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8年来,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实现精准扶贫。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成为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成为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广大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发展,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食品加工、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迅猛发展,增强了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动能,促进了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科技扶贫,各级各类科技项目遍地开花,一批批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运用,一项项新品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扶贫小额信贷和金融扶贫给脱贫地区带来真金白银。创业致富带头人奋斗奉献在农村广阔天地,实体经济、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机制让脱贫地区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广阔。脱贫地区人口收入水平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显著改善,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光伏、旅游等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兴起,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扩大了市场有效供给,厚植了经济发展基础。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将扶贫开发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通过生态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脆弱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贫困地区生态保护水平明显改善,脱贫地区生态环境更美更好。守护了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脱贫攻坚既促进了贫困人口“增收”,又促进了贫困地区“增绿”,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广大农村旧貌换了新颜,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高。
天蓝、山绿、水清的生态环境,让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在脱贫攻坚上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几乎翻了一番,所有贫困村都通了自来水、硬化路、动力电,标准化卫生室、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并消除了所有危房······可以说,在这8年的时间里,甘肃变化最大的是农村,受益最多的是农民。脱贫攻坚带给陇原乡村的巨变,在脱贫攻坚战中留下的甘肃印迹,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国家发展脉动,这不是一时之运,有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消除贫困,不仅是陇南、甘肃或者中国的问题,更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2020年11月24日,2020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在甘肃省陇南市召开,在这里,一起见证中国减贫成效。甘肃,这片曾经因“贫”闻名的土地,从此撕下了“苦瘠甲于天下”的历史标签。来自毛里求斯共和国等多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近百名代表齐聚甘肃陇南,聚焦甘肃,实地聆听甘肃减贫故事,放眼全球,共同探讨全球减贫事业的“中国智慧”。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的减贫成效具有相当强的说服力。陇南,是甘肃省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全省最后脱贫摘帽的8个贫困县中陇南就占了3个。选择在这样的地方研讨“减贫”,意义非同一般。此次研讨会安排在陇南举行,就是要以陇南为缩影,展示中国奋力向绝对贫困宣战的生动实践。脱贫攻坚开始后,陇南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论证,认为电子商务是可以打开空间桎梏的“钥匙”。从1个到450多个,覆盖全市贫困村的电商服务点,构起一张连接“山里”与“山外”的无形之网。高耸的山间云雾缭绕,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其间,每个村落都有水泥硬化路通往村外,脱贫攻坚带给陇南山区显而易见的变化。一个个减贫成效有目共睹:大山深处路通畅了,水入户了,新房盖起来了,贫困群众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依托甘肃拉开架势打造的六大特色产业(牛、羊、菜、果、薯、药)和五小产业(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模式,贫困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甚至在最偏远的山村里,依托电子商务,走出一个个带头致富的“网红主播”……深度贫困的地方竟取得如此显著的减贫成效!陇南答案不仅代表甘肃,更代表中国减贫事业的真实成就。昔日连家门都不敢出不能出的东乡族妇女,靠脱贫攻坚,将她们精美精细精致的传统民间工艺东乡刺绣产品卖到山外,撑起脱贫致富的“半边天”,一针一线里绣进了东乡族人的豪迈与热情,绣出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东乡族妇女也从此走出大山,走向外面更精彩的世界,来自甘肃东乡的绣娘首次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成为一道亮丽的脱贫致富风景线。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东乡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凝聚起了“敢死拼命、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东乡精神,展现了“感恩奋进、顽强拼搏、自信开放、文明诚信、美丽和谐”的新时代东乡形象。
甘肃省陇南市是全国、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陇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在全国、全省具有典型代表性,具有引领示范性,陇南脱贫攻坚的经验写进2021年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多地少、贫困面大是陇南地理人文的生动写照。千百年来,大山在这里拧成难解的“疙瘩”,人们深困其中,一度守着青山绿水“要饭吃”。昔日的陇南,全市贫困发生率高达53%,位列全省14个市州第一;贫困人口数量在秦巴山特困片区18个市中位列第一;9县区全部为国列贫困县,贫困县占比全国第一。属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陇南,是全国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典型代表,可谓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在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陇南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凝聚了最强的力量投入,下足了“绣花”的真功夫,攻克了最后的贫困堡垒,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门路,改善了农村基础条件和人居环境,衔接了乡村振兴战略。全市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绘就的脱贫攻坚“陇南答卷”,成为全国、全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典范!陇南先后荣获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全国消费扶贫典型案例奖、全国“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全国电商精准扶贫现场会在陇南召开;“拆危治乱”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在陇南召开;陇南以实用为基础的大数据精准扶贫系统成为建档立卡,精准扶贫的创新平台,在实践中创新探索出的落实中央精神,结合甘肃实际,创造陇南模式的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消费扶贫、拆危治乱等典型经验,享誉全国,驰名华夏。
陇南作为全国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与全国全省人民一起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了陇南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梦想。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外连大市场、内接千家万户的交通网,消除了贫瘠与困顿;电商让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共同致富之路在脚下延伸。曾经“困中之困,贫中之贫”的山山水水间,如今已是生机勃勃,蓬勃发展,大山深处,换了人间!陇南农村危房做到了“应改尽改”,“拆危治乱”作为人居环境改善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甘肃省陇南市是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示范市,从2013年以来,始终把电商作为发展的突破点,牢固树立了抓电商就是抓脱贫、抓产业、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建立了一套组织推动新体系、培育了一批市场经营新主体,开辟了一条农产品销售新路径,探索了一种电商带贫新机制,走出了西部贫困地区利用电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年4月6日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全景式反映了中国减贫事业的发展。在白皮书第三章第三节“区分类别、靶向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中写道:甘肃省陇南市在电商扶贫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全市共开办网店1。4万家,累计销售220多亿元,带动50万贫困群众实现增收,电商扶贫对贫困户人均贡献额从2015年的430元增长到2020年的930元。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从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屋旁臭水沟、垃圾满地堆”,到“一村一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体验到乡愁”,让每个美丽乡村有内涵、有温度、有生机,让自然美、人文美、视角美、文明美相得益彰,相互融汇,全县呈亮点、乡乡有看点、村村皆景点的全域乡村旅游大景区格局已基本形成。先后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20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康县召开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陇南市康县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创造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新路径,实现了美丽乡村全覆盖,用辛劳和汗水书写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壮美答卷。“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联盟论坛永久会址确定在陇南市康县,甘肃省政府、农业农村部、世界旅游联盟、法国“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联盟联合在康县举办“一带一路”美丽乡村首届论坛,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受到与会海内外嘉宾的广泛赞誉,让外面的世界进一步看到昔日山大沟深、贫困落后的康县,如今是历史巨变,山清水秀,绿水青山。以“后疫情时代全球减贫创新与合作”为主题的2020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在陇南举行。
聚焦产业和就业这两个关键,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实实在在把产业提质增效搞上去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第4年,面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发生新的变化,为实实在在把产业提质增效搞上去,2024年2月21日,农业农村部在甘肃省陇南市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推进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协同推进,聚焦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加快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集中更多资源力量支持脱贫群众增收、脱贫区域发展,长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产业和就业这两个关键,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实实在在把产业提质增效搞上去。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基础上,把工作重心转向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探索建立激励脱贫群众勤劳致富的政策机制,健全体现内生发展动力的考核评价体系,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升级发展、就业岗位拓展提质,更多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增收,更好改善脱贫地区发展条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系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特聘专家)
作者简介:
李伯祥,曾担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甘肃省委宣讲团成员、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原处长。
现任中关村人才协会全国产业振兴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专业导师、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客座研究员、北京政报头条传媒管理委员会高级顾问、甘肃省委宣传部特约评论员、甘肃省委网信办特约网络评论员、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编委、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甘肃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共临夏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客座教授。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学院路1号电话:Email:zglsxy@lsu.edu.cn
中国(丽水)两山学院版权所有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