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学院首页
首页  研究动态
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谈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发布人:陈一艳|发布时间:2024-01-11|浏览次数:10

来源:公众号浙江发布

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奋力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深入分析创新对国家兴衰的决定性作用,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对创新发展进行了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在我省考察时,赋予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新使命。

20年来,“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发生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精彩蝶变,靠的是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当前,浙江发展进入了又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突出面临着创新能力相对不足、资源要素缺乏、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难题,存在着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转型升级、民营经济创新蝶变、统筹发展安全等关口。面对这些难题和关口,惟有创新才能破难、惟有创新方能制胜。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扛起“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使命担当,强力推进创新深化,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奋力开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境界。

 

面对新定位新使命,进一步增强创新深化的紧迫感责任感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我们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强自觉来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

深刻认识创新深化是“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先手棋。20多年来,我们通过持之以恒实施“八八战略”,成功破解新世纪之初“成长的烦恼”。当前,浙江面临的难题、存在的关口,不亚于当年“成长的烦恼”。破解难题、跨越关口,根本出路在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必须迈过科技自立自强这道坎,下好先手棋、掌握主动权。

深刻认识创新深化是“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关键招。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提出“4+1”的重要任务和要求,第一条是“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我们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坚持国家所需、浙江所能、未来所向,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取得更多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创新成果,为省域发展多打基础、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深刻认识创新深化是“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引擎。科技创新是竞争的杀手锏、胜负手。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浙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确保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必须要以创新深化推动全面创新。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着眼新起点新优势,进一步明确创新深化的目标任务

  总的要求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新定位新使命,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下“怎么也不为过”的功夫,推动“315”科技创新体系与“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效融合,放大我省特色产业优势、创新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和浙商优势,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引领新模式,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奋力“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重点是“塑造五个新优势”:

着力塑造教育科技人才高效贯通新优势。深入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省级创新深化试点,积极探索科创平台牵动的“科教人贯通”模式。一要加快打造高能级平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完善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之江实验室引领示范作用,积极谋划、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推动大科学计划,做强做优科创走廊体系,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高水平建设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优化提升省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二要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坚持“一校一策”,实施高等院校“双一流196工程”,探索“对标一流”高校提升路子,以人才引领驱动、学科重点突破为主线,加快内涵式发展,以超常规力度推动高教强省建设。三要加快引育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鲲鹏行动”,完善人才服务全链条全周期制度体系,赋予战略性人才引进“一人一策”自主权,争创国家科技人才试验区,更大力度引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

着力塑造科创体系新优势。迭代实施“315”工程“六大行动”,积极探索战略任务牵引的“大兵团作战”模式,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科技创新链条。基础研究要“开新局”。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完善基础研究原创机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要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优化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结构、确保财政投入稳定增长。关键技术要“破难局”。聚焦创新链的技术瓶颈和产业链断链断供的风险点,深度对接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加快实施“双尖双领+X”重大项目等,在芯片、云计算、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等科技前沿领域加快突破。成果转化要“解困局”。千方百计破解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深化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建设,高质量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和中试熟化基地,让更多成果“转得出、接得住、成长好”。

着力塑造企业主体活力新优势。释放创新第一动力,关键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要积极探索链主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模式,形成企业出题、联合解题、协同创新的格局。“链主”企业带动要更强。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控制企业作用,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服务环境”创新生态圈。“领军”企业培育要更多。深入实施“雄鹰行动”、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锻造更多科技领军、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产创”联盟融合要更紧。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创新方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研发活动全覆盖,实现产学研用金一体化。

着力塑造产业创新新优势。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在“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框架下,聚焦打造两大类8个重点产业集群,探索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要数智赋能。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加快通用大模型、数字孪生等革命性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二要减碳增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理念、方法、手段、机制,加强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和新兴生态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三要延链强基。强化“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全链条培育,推进产业链纵向延伸和跨行业跨领域横向扩展,不断衍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着力塑造创新生态新优势。要为创新提供更加灿烂的阳光、更加滋润的雨露、更加适宜的土壤。一要厚植创新文化。弘扬科学精神,赓续浙江人民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和文化传统,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之江大地蔚然成风,使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二要提升创新服务。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要放权赋能,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服务,推进多主体全链条创新联合体等国家改革试点,在支持创新基础制度方面先行先试。三要推进创新开放。把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融入创新深化全过程,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问题,深化中外联合科研,争取国际开放创新生态改革国家试点,加快建设中欧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鼓励支持省内优势科研力量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围绕科学前沿问题新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

 

探索新路径新机制,进一步汇聚创新深化的磅礴力量

  强力推进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是根本性问题,选准人、用对人、凝聚人是关键性问题。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把握创新规律,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汇聚创新引领发展、创新制胜未来的强大能量。

统筹聚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要强化组织领导,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好发挥党委和政府作为重大创新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把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攻克“卡脖子”重大科研难题作为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的根本任务,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要强化协同联动,坚持高位化调度、集成化作战、扁平化协调、一体化办理,促进省市县整体创新发展。要强化多方参与,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一道做创新的培育者、维护者、贡献者。

改革聚能。“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要转职能,聚焦“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要求,加快建立战略规划、年度计划、重大平台、高端人才、重点项目一体联动、高效协同的组织实施机制。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优考评,“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强化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政策聚焦。“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务必以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创新。要“两手并用”,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完善产业、政府采购、金融税收服务等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新。要“两路并行”,推动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性支持齐发力,建立“财政资金+企业投入+社会资本”的联动支持机制,强化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快创新基金体系建设,推动构建“银、证、保、担、基金”于一体的科技金融生态链。

“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健全创新尽职免责制度,支持勇闯科研“无人区”。要深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这些年,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惧挑战、迎难而上,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为全省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起点上,科技工作者要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心怀“国之大者”、厚植“为民情怀”、强化“报国之志”,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摘自易炼红同志2023年11月10日在全省创新深化大会上的讲话)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学院路1号电话:Email:zglsxy@lsu.edu.cn

中国(丽水)两山学院版权所有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