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3年9月7日第5版
海珠湿地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9月8日,全国政协将举办主题为“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远程协商会。这也是2023年全国政协10项重点协商议政活动之一。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一概念,记者在各地多样的实践中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既是窥斑见豹,也希望为全国各地践行这一机制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
浙江丽水:变生态优势为发展胜势
2023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22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激励的通报》正式印发,鉴于浙江省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丽水获得了国务院2022年生态文明督查激励。这是继2021年因河(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获奖后,丽水再次获得表彰。
从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到成为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从连续两年成为全国水和空气环境质量同时进入前十的城市,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9年位居浙江省首位,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5年位列全省前列……丽水成为全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范。
数据显示,20年间,丽水全市生产总值从2002年185亿元增加到2022年1831亿元,人均GDP从7437元增加到72812元,年均分别增长9.8%、9%,农民收入增幅连续14年排名浙江省第一。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过去生态农产品虽好,但受制于知名度低、农业主体小散弱等,农产品难以被广大消费者知晓。2017年,丽水市政府委托浙江大学卡特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策划,创建了一个覆盖全市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这是全国首个含有地级市名的集体商标。依托当地菌、茶、果、蔬、药、畜牧、油茶等特色农产品,对标欧盟标准,“丽水山耕”品牌下的商品实施最严格的化肥农药管控,推进优质农产品由“初级”向“生态精品”、“低价竞争”向“品牌战略竞争”转变。到了2020年,因品牌“背书”,全市323个生态农产品效益大增,年销售额超108亿元,生态农产品溢价30%。
在“山耕”品牌获得认可的同时,丽水跳出了农业做文化,让“山景”借“山耕”走出“山门”,让“山居”借“山耕”扮靓民宿。
以松阳县为例,这里在全国率先开展“拯救老屋行动”。通过构建错落有致、集聚发展的山区民宿空间,以摄影、写生、艺术创作等为媒介,以乡野古道为串联,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辨识度、知名度和认可度的民宿。同时,村两委借势发动部分村民将原来荒废的土地重新整合利用,按照“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组建农旅专业合作社。
几年间,“丽水山居”“丽水山景”“丽水山泉”等“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牵引生态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为众多“空壳村”注入了艺术之魂、产业之骨,实现了华丽转身。
与此同时,丽水在全国率先建立各种体制机制,不断破解“绿水青山”难量化、难交易、难转化的难题:如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价值核算评估机制,开展市、县、乡(镇)、村四级GEP核算并发布核算结果;探索试行与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相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建立GDP和GEP双考核机制,制定相关考评办法;并创新“两山金融”服务体系,推出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相挂钩的“生态贷”“GEP贷”等金融产品,实现GEP可质押、可变现、可融资……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众多高精尖产业的落地。通过实施“双招双引”战略性先导工程等,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等五大产业在丽水异军突起。特别是丽水开发区在短短3年时间中“无中生有”培育形成浙江省第二条组链成群的特色半导体全产业链,创造了山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奇迹。
广州海珠湿地:“城市绿心”蕴含新动能
8月15日,在广东省首个全国生态日宣传活动中,广州市海珠区作为广东省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获授牌。而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简称“海珠湿地”)的存在正是该区获此殊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珠湿地位于广州市新中轴线南段,被誉为广州“绿心”,总面积达1100公顷,是我国特大城市中最大的城央湿地。在城市高楼林立之中,这里却水网交织,绿树婆娑,鸢飞鱼跃,融汇了繁华都市与自然生态。2022年,海珠湿地成为全国首个入选IUCN绿色名录的国家湿地公园;2023年,海珠湿地成功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海珠湿地所在地过去是位于广州市城郊的万亩果园。随着城市扩张,万亩果林渐渐被城市建筑包围。2012年,政府在全国首创“只征不转”保护性征地,将11000多亩的集体农用地征作国有,放弃了万亿的土地商业开发价值,在寸土寸金的城区中打造了这个面积三倍于纽约中央公园的城市绿核。
十多年以来,通过深耕生态保护修复和科普宣教工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海珠湿地不断探索城市与湿地互惠共生的发展之路,激发出“城市绿心”的澎湃新动能。
据了解,建园之初,这里内河堵塞、垃圾堆积;但通过治理,如今39条河涌相互之间全部连通,将珠江三角洲发达的水网系统完整恢复起来。湿地内恢复了潮间带水文过程,让河道实现自由呼吸,湿地内的水质由Ⅳ类净化至Ⅱ类,湿地pm2.5平均浓度比周边低20%左右,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现象和城市热岛效应。十年间,海珠湿地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187种,是原来的2.6倍,昆虫种类从66种增加到738种,鱼类从36种增加到64种。
当前,海珠湖面,鹭鸟飞翔;游客往来,感叹生态之美。尤其是每年三月,湿地3.2公里的宫粉紫荆吸引超300万游客前来打卡。
同时,海珠湿地还积极探索“湿地+”模式,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品牌成为行业翘楚。每年开展“公民科学家”等自然教育课程及品牌活动600多场次,参与者达上百万人次。其开发的湿地课程100多项,成为上百所小学使用的乡土教材。海珠湿地也成为广州第一批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通过推动生态环境资源化,海珠湿地也在助力周边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发挥生态溢出效应。与湿地毗邻的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吸引总投资额达867亿元,吸引了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一批世界500强、大型央企争相在湿地周边落户,形成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新的增长极。
广西柳州:“小米粉”成就“大产业”
很多人知道柳州,估计是从螺蛳粉开始。这个岭南小城,近年来凭借着螺蛳粉火爆“出圈”。
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考察了解螺蛳粉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道:“小米粉搞出这么大规模的产业来,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总结。”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素有“桂中商埠”之称。据考古发现,柳州市食螺历史已有2万多年历史,明代时期已出现经营性米粉。近年来,柳州市通过开展要素保障,标准化把关、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经营等措施,把“小米粉”做成了“大产业”。仅2022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600.71亿元。“柳州螺蛳粉”于2020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跻身“2023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单”,品牌价值达110.22亿元。
作为集聚柳州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柳州螺蛳粉产业已经实现了从原材料种植养殖,到产品加工、预售包装、仓储、物流、销售,再到相关衍生产品开发全产业链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工业、商贸物流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比如,太阳河和百乐河是柳南区种植螺蛳粉原材料的核心水源。近年来,当地通过实施清淤疏浚河道、污水生态化处理、河道生态修复与提升等工程不断提升原材料种植用水水质供给能力,保障了产品安全和质量。
不仅仅是一把米、一颗螺,被誉为螺蛳粉美味“密码”的酸笋、酸豆角等也从碗中的配料变身乡村振兴的“主角”。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柳州在各乡镇大力发展竹笋、木耳、螺蛳等原材料种养和加工产业,不仅供应当地上万家螺蛳粉实体店,还成为预包装产品销往全国,带动了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同时,柳州逐步建立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立螺蛳粉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螺蛳粉原材料基地等,护航柳州螺蛳粉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虽因味道“出圈”,但柳州的魅力不仅如此。
近几年,柳州市坚持把发展“螺蛳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深挖文化内涵,推进螺蛳粉产业与旅游业深度结合。发布了全国首条螺蛳粉工业旅游线路及螺蛳粉文化体验游主题线路,美食之旅、螺蛳粉文化体验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仅2023年“五一”假日期间,柳州市就接待游客390.14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35.93亿元。
如今,柳州螺蛳粉成为柳州市的代名词和金字招牌。据统计,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带动30多万人就业,原材料种养殖人数20多万人,螺蛳粉加工业就业人数1万人,螺蛳粉+旅游业从业人数9万人,助力20多万农村人口人均增收近万元,基本实现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共赢之路。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学院路1号电话:Email:zglsxy@lsu.edu.cn
中国(丽水)两山学院版权所有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