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之江策公众号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美好生活的伦理期待,对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显著标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浙江的光荣使命,也是浙江的重大政治责任,更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中共浙江省委第十四届九次会议通过了“共同奋斗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决议,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浙江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承担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要历史使命。
山区县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突破口,是率先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支撑,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和现代化先行建设的重点之一。深入推进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全国更会有借鉴意义和示范意义,可以更好地发挥浙江的窗口作用。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三江之源,是全省山区26县和7个重点帮扶县之一,既是全省生态屏障、长三角之巅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难点、重点和关键点。近年来,龙泉市紧紧围绕“全面复兴剑瓷之都、奋力打造品质龙泉”战略目标,全面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奋力打造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在全省山区26县率先跑出共同富裕加速度。
本文总结了龙泉市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程中“六个兴”的经验做法,以期对打造山区新增长极、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龙泉市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做法
近年来,龙泉市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把山区加快培育形成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的重要指示要求,以“人产城”融合发展为实现路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厚植特色优势为关键支撑,以新时代“龙泉精神”为制胜密码,全面厉行“丽水之干”,努力探索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路子。
(一)兴生态文明,推动美丽环境高颜值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矛盾的根本选择。龙泉市坚定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是全域打造最美生态。构建以百山祖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构建“国家公园+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联动创建制度,深入实施美丽河湖、美丽林相、美丽田园、美丽绿道、美丽公路等建设行动,厚植绿色基底。二是全链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改革,高标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平台建设;全域开展GEP核算评估,推进GEP核算评估成果多元应用;探索生态产品与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的转换机制,创新开发绿色期权、生态飞地等生态产品;积极探索碳汇“交易”,推出“森林险+碳汇贷”模式。三是全力筑牢生态环保底线。落实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战役”和垃圾、厕所“两大革命”,联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筑牢长三角生态屏障;对标对表品质龙泉建设要求,优化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比例,加强突出环境问题全过程闭环管理。
(二)兴绿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绿色产业可以实现人、自然、社会、经济健康良性互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龙泉市是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全省大花园典型示范县,具有丰富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基于此,龙泉市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着力构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突出生态赋能,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发挥国镜药业龙头带动作用,加大现代中药、仿制药、创新药研发力度,打造医药健康产业园;搭建精品水资源开发平台,大力发展涉水产业实施涉水产品开发,推进“丽水山泉”区域品牌建设;深度推进“身养、食养、心养、医养、智养、旅养”融合的休闲康养产业,打响国家长寿之乡品牌;持续壮大“竹茶菌蔬”“蜂果药牧”等健康农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打造长三角健康农产品供应基地。二是突出创新赋能,聚力发展大智造产业。加快实施“机器换人”、全自动生产线改造、智能车间改造,有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健全完善汽车空调、青瓷宝剑、森林经济等产业“一院一园一基金一政策”和企业“科研在外地、生产在本地”创新机制,打响“小山城、大科技”的龙泉模式;深入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和“绿色智造工程”,全力推动电商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蓬勃发展。三是突出文化赋能,聚力发展大文旅产业。深入开展香菇、海丝、山水、码头、名人、农耕文化等挖掘、利用、提升工作,打造独具匠心的文化名城;深度推进“红绿融合”创新转化,全力打造国家级和省级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突出城市旅游、乡村漫游,打造精尖文旅产品和服务。
(三)兴剑瓷经典,推动特色文化高品位
剑瓷是龙泉独一无二的黄金品牌、专属标签,也是龙泉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最大潜力。龙泉市围绕文化传承与产业培育互促共进的目标,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持续推进剑瓷产业多元化发展。一是推进剑瓷文化系统研究。依托故宫博物院龙泉窑研究中心、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等平台资源,深入研究剑瓷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形成“龙泉学派”;成立龙泉剑瓷文化研究院,搭建剑瓷文化研究和传播平台,深度开展剑瓷文化“深化”“物化”“转化”研究。二是打造剑瓷文化标志产品。有机融合剑瓷元素、历史场景、乡愁记忆,打造城市文化客厅、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青瓷文化创意园、青瓷小镇、宝剑小镇、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省级青瓷文化旅游度假区等旗帜性项目;注册“天下龙泉”商标,全要素、全周期、全领域运营“天下龙泉”城市品牌,探索以城市品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强化名镇、名村、名窑的保护与利用,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典范。三是壮大剑瓷文创产业。以高规格文旅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多层次、立体式的剑瓷文化宣传,用剑瓷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大力发展直播经济和跨境电商,升级打造龙泉青瓷宝剑商城平台,实现生产端与市场端的有效衔接;打造“一剑钟情·从瓷开始”风情游、“不灭窑火”体验游、“海丝瓷源”探秘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茶瓷水互动、农文旅融合”特色乡村产业链。
(四)兴公园城市,推动人民生活高品质
公园城市是将城乡公园绿地系统、公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和风貌作为城乡发展建设的配置要素,是新时代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新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的新模式。龙泉市坚持公园营城理念,加快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相宜、自然经济社会相融,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一是精心构建“一园一带三景群”城乡格局。整合旅游景区、经典产业、古镇古村等特色资源,建设具有国家公园特色的旅游文化休闲小镇;串联瓯江沿线古窑址、古码头、古村落等特色资源,推进多业态融合发展;创新“青瓷文化景群”“红色文化景群”“生态文化景群”圈层联动,打造自然生态与特色文化相得益彰的最美大花园。二是精心塑造“一江三城”城市形态。按照“5A景区城”建设标准,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品质和能级,打造“文化城”;提升炉田、河村区块基础设施水平,布局休闲康养产业,打造“健康城”;推进兰巨撤乡设街道,扩展城市开发边界,打造“智创城”。三是精心绘就花园乡村美丽图景。联动推进乡村规划提升、美丽城镇创建、美丽林相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农民增收致富、古村复兴示范、农村金融改革、农业特色品牌建设、乡村人才培育集聚、乡村现代化治理“十大工程”,积极探索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五)兴综合交通,推动商贸服务高水平
交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牵引作用。在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夯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龙泉市坚定不移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域外抓互联、域内抓畅达,构建全域畅联、山海共赢通道。一是全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紧抓国家公园、大花园、大通道建设机遇,主动融入长三角,积极接轨海西区,着力构建“公、铁、空、水”四位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带动产业延伸、城市拓展。二是全面发挥交通联动发展效应。强化外联,加快推进温武吉铁路、义龙庆高速、通用机场等战略项目建设,提高对外交通通达度,实现龙泉至省会城市公路“3小时交通圈”、铁路“2小时交通圈”;疏通内联,着力推进城区内网、产业平台路网和城乡路网建设,提升市域交通畅达度,实现城区至一般乡镇“30分钟交通圈”、偏远乡镇“60分钟交通圈”。三是全心办好交通实事普惠民生。完善“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乡通畅、村通达”的乡村交通体系;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持续完善城乡物流体系,打通村民出行、快递物流到乡村的“最后一公里”;主动对接浙江自贸区丽水联动创新区建设,高标打造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区域性节点城市。
(六)兴民生事业,推动县域治理高效能
民生问题是关乎人类社会存续和发展的核心议题,唯有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才能更有效地推进乡村振兴和更扎实地推进共同富裕。龙泉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心倾力发展民生事业、高质高效推进县域治理。一是全力推动共同富裕。立足龙泉剑瓷、红色文化和汽配产业优势,借力山海协作,大力引进项目,以优势产业带动全域发展;以数字化建设为引领,打造“益林富农”“农智链”等场景应用,创新农民增收新渠道;打好“扩中”“提低”共富组合拳,深入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全面深化“强村富民”“强社惠民”等集成改革。二是着力做好就业创业工作。以“千名干部驻千企”机制为抓手,开展“就业跑堂”专项帮扶行动;创新“就业快递,送岗到家”精准帮扶模式,实现县、乡、村三级就业渠道全覆盖;成立“青创办”提供优质专属服务,创建“人社剑瓷贷”创业担保贷款品牌。三是扎实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工作。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大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化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坚持“文旅兴市”发展战略,加快“城市书房、百姓健身房”工程建设,积极探索“15分钟阅读圈、健身圈、生活圈”创新发展路径;树立“精准供给”理念,积极打造“不灭窑火”“乡村文化漫游节”“小城文化艺术周”等特色文化品牌,保障高品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龙泉市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成效
龙泉市始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夯实产业基础、优化营商环境、涵养青春品质、拓展城市空间、推动改革创新、改善公共服务、重塑治理体系、强化党建统领,有力推动了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取得了“连续六年获全省山区26县发展实绩考核优秀档次、县级财政绩效综合评价连续四年荣获财政部优秀、低收入农户增收连续两年获省政府激励”三个全省唯一的好成绩。2021年末,龙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1.76亿元,同比增长6.9%;人均GDP达64962元,同比增长6.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915元和28380元,分别增长8.8%和11.4%,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连续十年保持在14%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1.93:1,首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4;“绿水青山指数”排名全国第四。
龙泉市聚焦打造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县域样板,深入开展“匠心铸城 实干复兴”跨越追赶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生态经济蓬勃发展。龙泉市先后获评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制造先进基地、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省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市)、省文化产业重点县(市)、省首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市)、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等荣誉称号,以“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初现成型。二是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龙泉市全域最美大花园建设扎实推进,入围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荣膺“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三是文化魅力持续彰显。龙泉市剑瓷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经济迭代发展,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宝剑传统锻制技艺双双列入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四是改革开放创新持续深化。龙泉市入选全省首批、丽水首个低碳试点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全国样本,“国镜药业模式”入选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案例,获得了省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等次、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县。五是路网结构逐步完善。龙泉市公路总里程数、高速公路总里程数均为丽水第一,先后获评省美丽经济交通走廊达标县、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龙浦高速、衢宁铁路建成通车,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六是城乡品质持续提升。龙泉市创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
三、龙泉市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经验与启示
龙泉市在加快推动共同富裕中强化系统性思维,激发创造性张力,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方位多领域改革,积极探索破题路径。龙泉市的实践对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具有典型示范及经验借鉴的作用,也为全面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生动的县域样本。
(一)绿色引领,拓展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为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近年来,龙泉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了林地经营权流转和碳汇交易的试点示范,形成了“点瓷成金”“点山成金”“点林成金”“点水成金”等“点绿成金”实践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绿水青山的无限价值,为打造山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点、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推进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应着眼以下几点:一是健全生态综合保护利用机制。积极优化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水源地生态协同保护与利用体系,大力推进生产方式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完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地方标准体系和核算制度,完善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相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二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进山区县低碳试点县创建工作,支持开展“零碳”试点示范建设,鼓励进行生产方式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深入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行动。三是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平台,通过“生态+产业”“生态+创新”“生态+文化”等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增值的路径。以数字化改革为突破口,构建生态资源与富民增收相互促进机制。深度推进“红绿融合”“文旅融合”“农养融合”创新转化,走一条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主线的山区绿色发展道路。
(二)要素赋能,激活跨越发展内生动力
山区县存在区位、交通、高端要素不足等短板,要想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奋力先行、赶超跨越。龙泉市全力打造畅通高效的道路交通网,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平台为主载体,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数字、科技、品牌、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融合,激发要素在共同富裕和跨越式发展中的核心动力。因此,在推进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应着眼以下几点:一是实施交通先行战略。谋划高速、高铁等更多战略性、支撑性、引领性的重大区域性交通项目,加快构建内畅外联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省域、市域、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推动山区县全面融入全省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二是创新实施山海协作升级版。建立健全“飞地经济”共谋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飞地”,布局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项目孵化、人才引进为主的“科创飞地”,推进助力乡村振兴的“消薄飞地”,探索完善多种协作方式,构建项目共引、产业共建、山海互济、携手共富的良好格局。三是推动落实“双招双引”战略性先导工程。主动寻找契合本地发展的特色高新低碳产业,全力招引一批“大好高”项目、“高精尖缺”人才,实现人才与项目、产业深度融合,为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三)创新添翼,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龙泉坚定不移走开放创新之路,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剑瓷经典、水经济等特色产业,打造汽车零部件等百亿产业集群,以人兴产、以人旺城,以产聚人、以产带城,以城留人、以城促产,深入推进“人产城”融合发展。因此,在推进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应着眼以下几点:一是优化区域统筹发展格局。完善省域统筹机制,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由相关部门牵头,引导央企、省属国企、名企参与山区县建设,按照“一县一策”思路,着力做强“一县一业”。鼓励建设教共体、医共体、帮共体,依托数字技术推动资源要素在全省域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以区域统筹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二是提升城乡融合水平。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站位实施乡村振兴“两进两回”和“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加快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重点推进空心村土地、山林、房屋等生态资产的集成改革,探索生态资产收储机制与集中开发管理模式,有效激活农村闲置资源。有机结合城市资本、人才与技术资源,鼓励条件较好的乡村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生态农业、山区林下经济、山区特色旅游等富民产业。三是提高农民收入。创新低收入农户帮扶手段,鼓励推广“国资(村集体)+农业经营主体+低收入农户”等模式。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助推传统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深化集体经济改革,创新村企联姻、飞地抱团、联动消薄等模式,加快形成村强促民富、群众集体共同富的良好局面。
(四)匠心筑梦,健全共同富裕发展机制
推进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应坚持顶层设计引领,创新并建立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予以保障。近年来,龙泉市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建立起先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推动政策、规则和制度重塑,追求极致匠心,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品质龙泉。因此,在推进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应着眼以下几点:一是构建严密的组织体系。加快建设变革型组织,全面提高领导干部洞见力、整合力、执行力、学习力和自我革新力,加快推进“整体智治”,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汇聚起奋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磅礴力量。二是构建系统的改革机制。建立健全改革突破和改革探索机制,学习钱江源国家公园集体土地地役权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第三轮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深化农田、山林地役权改革,促进资金流在城镇和农村双向自由流动,以改革创新激发新动能,积极探索破题路径。三是构建闭环的推进机制。对标共同富裕综合评价目标,完善“清单式+表格化+作战图”推进体系,聚焦工作清单,定期晾晒进度,强化过程督导,落实考评办法,实现闭环管控。四是构建高效的协同机制。健全完善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体系,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各方面全过程,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界参与的协同推进格局,深化条块联动协同配合,统筹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工作。
黄艳娴,女,丽水学院讲师,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生态经济。
朱显岳,男,丽水学院副教授,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刘克勤,男,丽水学院研究员,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执行院长、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两山教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邱振昌,男,龙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
课题来源:浙江省社科规划“社科赋能山区26县”专项课题《龙泉市打造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经验启示与对策建议》(22FNSQ28YB)
本文学术贡献:本研究基于龙泉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深入开展调研,在总结好龙泉经验的基础上,为全省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增长极提出启示建议,着力寻求机制创新和突破,破解山区共富难题。本文为“社科赋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行动”研究成果。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学院路1号电话:Email:zglsxy@lsu.edu.cn
中国(丽水)两山学院版权所有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