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学院首页
首页  智库动态
专访周宏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
发布人:陈一艳|发布时间:2022-11-08|浏览次数:13

原文标题:我看中国式现代化|专访周宏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 新闻来源:红星新闻 2022-11-02


党的二十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二十大报告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设置了专门的章节,并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专门部署。

应该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如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如何把握双碳工作中的重点,如何理顺环保与经济、双碳与经济的关系?红星新闻记者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副巡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周宏春作出解读。


0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

红星新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格外关注生态文明。二十大报告又着重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设置了专门的章节。您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我们为何如此重视生态文明?

周宏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可以从二十大报告中的两个重要论述来理解:一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二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事实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我们可以认为:


其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人与自然关系,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这四大关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纵观人类文明进程,原始文明人对自然是崇拜的,世界不少地方存在的“图腾”就是例证;农业文明时代人对自然是尊重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经典理论;进入工业文明时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征服自然”成为西方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其结果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按照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既不符合中国国情,也难以为继。

其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不仅表现在现代化的规模是14亿人的现代化”,本质是“共同富裕”,道路是“和平发展”,更表现在文明新形态上,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为丰富,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时至今日,我们之所以仍然要重视生态文明,究其原因主要如下: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但也应当看到,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还有差距。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包括“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要求我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02 持续推进绿色转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红星新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涉及到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转型。您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什么?

周宏春: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二十大报告部署了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些也是实现“十四五”“十五五”乃至更长时间内的重要任务。

其中重要的是:由于各地方、各行业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人均收入等情况不同,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老问题;二是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目标上,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原则上,要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投入收到最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效益;在观念上,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避免“单打一”;在途径上,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避免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以邻为壑”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型产业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做法,避免“治理了一种污染又产生了另一种污染”的传统污染治理办法。

红星新闻:过去几年我们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未来还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如何理解这里的“坚决打好”与“持续深入打好”?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对于环保基础设施的短板,如何调动各方面投入建设的积极性?

周宏春:过去几年,我们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其背景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方面的形势是: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分别出台了“三个十条”对应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三个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还出台了两个阶段的计划。应该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天变蓝、水变清、地变绿是我们经常见到的评价,不仅体现在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上: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全国空气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202130微克/立方米,成为全球大气污染治理速度最快的国家;也体现在微信上晒“蓝天白云”的照片成为日常、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加。

未来,我们还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由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程度和治理水平决定的。有关数据表明,我国还有一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没有达到标准、黑臭水体还没有完成消除,土壤和地下水治理的难度更大。因此,我们需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做好这项工作,二十大报告已经提出明确方向和要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点是突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手段是目标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重点领域是工业、交通、城乡建设、工业园区、农业农村,途径是多领域的深度耦合和产业衔接配套,本质是提高发展质量、降低治理成本,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有机统一。

补环保设施“短板”,对各地而言,一是要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用好国家的政策和各种资金支持;二是要充分推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以国家“种子”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三是运营好“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使生态环境保护者、修复者获得应有的收益。唯如此,“绿水青山”才能持续转变为“金山银山”。


03 能源安全必须放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位置

红星新闻:二十大报告还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前正值我国能源转型关键时期,去年冬天和今年夏天一些地区都出现了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这提醒我们在碳达峰碳中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周宏春:一是要处理好降碳与能源安全的关系。降碳作为中长期的战略和目标,应当坚持先立后破、立破并举原则,坚持全国一盘棋,避免“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等不良倾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我国要在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双碳”目标,既要保障能源安全,又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不意味着我国必须放弃煤炭,否则将给我国能源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二要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具体途径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碳汇产业发展等。能源结构优化,包括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发煤炭的低温裂解、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的途径,加强煤电厂的“三改联动”,以最低的成本支撑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并形成“利用炭少排碳乃至不排碳”的能源生产消费模式。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在严监管、确保安全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鉴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间歇性和不可控性,建的光伏发电板再多如果没有太阳光发不了电,建的风机再多如果没有风发不了电,建的水电站容量再大如果上游不来水也发不了电;因此,可再生能源发电必须配套发展氢能和智慧能源。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建设,支持“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绿色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用实际行动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美美与共”的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范例。


04 离开了“绿水青山”就不会有“金山银山”

红星新闻: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有时候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绿色转型投入太高,影响了当下经济发展的论调,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何理顺环保与经济、双碳与经济的关系?

周宏春:推进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国家1+N政策体系中已经有了明确要求。钢铁、石化、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绿色转型升级,从国家层面看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原则和重点任务,关键在落地落实,以便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对于一些地方出现绿色转型投入太高进而影响当下经济发展的说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引导、评价,由于转型是一个痛苦而费时较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投入是必须的,因为“没有钱办不成事”,而提高资金效率也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提高转型成效的关键是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双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简单地说,绿色发展是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获得发展的数量和速度,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以高质量发展支撑高质量保护,以高质量保护夯实高质量内涵。高质量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离开了“绿水青山”就不会有“金山银山”。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就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强度,生产更多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既要减污以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又要降碳以夯实2030年前碳达峰的坚实基础。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学院路1号电话:Email:zglsxy@lsu.edu.cn

中国(丽水)两山学院版权所有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