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学生天地》公众号 通讯员:张丹
给绿水青山定价,让青春与生态共舞
——专访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副院长·代琳
作者按:2025年,正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两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周年。这一理念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生态保护与青春成长又有怎样的联结?近日,丽水学院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代琳,接受《中学生天地》杂志专访(2025年第10期),以生动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实用建议,为全国中学生揭开生态价值转化的奥秘。同时勾勒出青春力量参与“两山” 实践的清晰路径,点燃了青春力量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情。“我们希望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方式,让两山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行动指南。”代琳说道。通过此次采访,不仅向外界展示了丽水学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在两山理念研究与宣传方面的工作成效,更传递了浙西南革命老区丽水市在推动绿色发展和践行“八八战略”道路上的坚定决心与不懈努力。
采访内容刊出原文如下:
给绿水青山定“价格”
浙江遂昌县大田村,GEP核算约为1.6亿元,其中水源涵养5152.19万元、气候调节5449.46万元、负氧离子8.44万元……是的,你没看错,这是一份“定价表”,它来自2019年发布的《遂昌县大田村GEP核算报告》,从报告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田村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值“多少钱”。
GEP是什么,这份“定价表”如何而来,“定价表”的出现又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好奇,我们走进全国首个“两山”研究机构——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对话副院长、副研究员代琳,破解这场绿色变革的财富密码。
◆ 从粉尘漫天到徒步绿道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以前,一泓碧水藏于山间无人问津,村民们守着好生态却过着穷日子,如今,清澈见底的溪水正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作为全国首个完成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乡镇,2019年发布时是16.78亿元;生态环境一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标准。
大均乡致富的第一步是在“急流”里蹚出来的。根据小溪水质清澈、兼具急流险滩的特性,乡里打造了全省首个水域急流救援培训试点基地,培训对象从民间义务救援队伍延伸到社会专业救援部门人员,基地成为全国最好的水域救援培训基地之一。名气大了,人气旺了。近万人次学员涌入大均乡,每年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等增收2000多万元。看到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了。比如村民柯淼峰回来后不仅考取水域救援证,成了专职教官,还把自己家改成了民宿,每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日子越来越红火。
更巨大的变化发生在遂昌县。早期的遂昌县,曾有很多小矿山,开采时粉尘漫天,溪水浑浊。后来为了保护生态,当地关停了所有小矿山,同时把废弃矿洞改造成“地心探险乐园”,把矿山周边的山林改造成徒步绿道。原来的矿工经过培训,有的成了景区的“探险向导”(讲解矿山历史、带领游客探险等);甚至有当地年轻人学起了直播,在抖音上拍“矿山变乐园”的视频,带火了当地的笋干、茶叶,成了“乡村主播”,收入翻了好几倍。以前在矿山上班,灰头土脸还伤身体,现在在景区工作,环境干净,收入更高,还能就近照顾家人......
当然,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当地的村民会遇到短期的经济冲击。但代院长表示,这是用新的“绿色饭碗”替代旧的“污染饭碗”,是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也是企业和社会群众认知转变的过程,要让大家感受到“保护生态反而能赚更多、生活更好、品质更高”,自然也就不会反对。
◆ GEP:用科学给绿水青山定个价
当被问及最硬核的“生态变现工具”,代院长表示:“GEP核算才是真正的破局关键!”在实验室大屏上,他向我们展示丽水GEP的“三原色”:蓝色代表水源涵养价值,绿色标注碳汇储量,金色显示旅游收益。“不同于GDP只算人造财富,GEP核算的是大自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总值”。2019年,丽水学院联合中科院专家团队,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GEP核算体系,初步完成了丽水市试点的6个县、12个乡镇、112个村的GEP核算,后续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指标体系、技术规范和核算流程,而其核算过程如同破解自然界的财富密码。
位于丽水市缙云县的大洋镇平均海拔800米,拥有千山奇峰、万亩茭田,出产多种多样的生态农产品。丽水首例基于GEP核算的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就落地在这里。科研人员测算出森林固碳能力、土壤保持量、水质净化指数,最终得出全镇GEP达33亿元。其中最关键的调节服务价值占比超80%,这正是企业愿意买单的科学依据。2020年5月,国家电投集团投资1.7亿元,在大洋镇大平山建设光伏发电“农光互补”项目。双方签订的协议中,首次出现了“企业购买生态产品”条款——企业支付279.28万元购买项目所在区域的调节服务类GEP。这笔资金交由大洋镇生态强村公司统一管理使用,用于奖农民、优环境、美生态,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的相互转化。
GEP核算评估结果,还可以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评估参考依据和定量定性指标之一。有些地方为了赚快钱,在山谷里、湿地和湖泊水域边盖满酒店、在湖边开摩托艇,结果游客太多导致垃圾堆积、水质下降,最后“金山银山”没留住,“绿水青山”也毁了。这是“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过程的一个核心问题,能不能找到“发展”和“保护”的动平衡点?比如某些地方早期山区原本风景优美,一开始靠少量农家乐吸引游客,村民收入提高了。但后来有人觉得“游客越多赚钱越多”,就盲目扩建:砍树盖更大的停车场,导致山坡裸露、雨季滑坡;为了接待更多游客,直接往河里排生活污水,原本清澈的水变得浑浊和富营养化......结果呢?游客发现“这里环境变差了”,慢慢就不来了,村民的收入反而比以前更低。这就是典型的——只顾着眼前赚多少钱,没考虑环境能承受多少压力。“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最怕的是“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以后啥也没了。
比如松阳县的古村一开始火了之后,很多人想拆老房子盖新民宿,差点把百年历史的夯土墙拆了。但当地后来做了几件事,既保住了游客,又护住了环境:一是给环境“划红线”:明确“不能碰的地方”。当地规定:古村里的老房子不准拆,只能修旧如旧;村子周围的山林是“生态保护区”,哪怕游客再多,也不准砍一棵树;溪水边不准盖任何建筑,防止污水污染。简单说就是:先确定“哪些地方绝对不能开发”,剩下的地方再考虑怎么赚钱。同时,要让当地人“当主人”,有参与感和获得感,用利益绑定保护。以前有些地方开发景区,赚钱的是外来的老板,当地人只拿点工资,自然没动力保护环境。但让村民参与进来,比如古村的民宿必须由村民自己经营,赚的钱大部分归自己;游客产生的垃圾,由村民负责分类,政府给补贴。这样一来,村民会想:“如果环境毁了,游客不来了,我自己就没钱赚了”,反而会主动阻止破坏行为(比如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会主动上前提醒)。
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丽水创新“生态承载力红线”机制。在仙都景区,智能系统实时监测游客密度,当单日超2万人即启动预约限流;古堰画乡则采用“轮休制”,每年闭园一个月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就像耕地需要休耕,生态旅游区也要定期‘疗伤’”,代院长比喻道。
◆ 青春力量在“两山”实践课里
“生态素养将成为未来核心竞争力”,代院长指着新专业目录说,“可以关注新增的‘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我个人理解也是未来的就业‘蓝海’紧缺专业和良好就业前景。”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理念’20周年,‘我个人理解以‘两山理念’为引领的生态保护和发展思想,未来还会继续进一步深度重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催生一系列新兴职业和行业变革。”代院长还给一些想要之后从事生态环保职业方向的高中生们提供了一些职业建议,“从行业或者职业的角度,比如绿色金融师、生态保护和修复师、碳评估分析师、生态绿色有机农业、绿色交通、环保科技、绿色能源等行业领域......”
在围绕能力和知识储备学习的角度,比如学科知识构建掌握和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价值,关注“双碳”政策文件(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技术基础方面,可以学习Python/R进行数据分析(比如处理碳排放数据),学习和掌握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基础操作,以及低空飞行器的熟练使用,考取“碳减排专业技能培训”证书,在时间和精力允许下,也可以申请环保类企业实习,或参与政府生态修复项目(如保护志愿者行动)。
告别时,夕阳为丽水群峰镀上金边。当GEP核算从实验室走向山水田间,当青山绿水变为了农民存折上的数字,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正在一群群的探路者脚下延伸。
而这条路上,正需要青春力量续写新的篇章。
◆ Q&A
Q=《中学生天地》记者 张丹
A=代 琳
Q:“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代琳:“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核心其实就是通过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再利用生态优势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相关生态产业,让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简单直接点说就是“靠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吃饭,又把生态环境保护的更好”,从我们研究的角度就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对高中生来说,可以从身边能接触到的旅游场景来理解,比如以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丽水市为例,丽水通过“生态保护+民俗活化+旅游开发”的模式,守护好山水基底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民俗旅游、农家乐、民宿休闲度假等,吸引游客旅游消费,将山水资源与文化特色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进而助力当地百姓增收共富。
Q:“两山理念”听起来主要在说乡村和自然环境,那城市里的“绿水青山”是什么?
代琳:其实“两山理念”从来不是“乡村和山区专属”,城市里的“绿水青山”和我们的关系更近——它可能是你上学路上遮阴的梧桐树,是小区旁边能散步的河滨公园,甚至是窗外少一点雾霾和PM2.5的天空。对城市学生们来说,这个理念的意义,藏在每天的生活里。和乡村的森林、溪流不同,城市的“绿水青山”更像“藏在钢筋水泥里的生态拼图”,它不一定是大片自然生态系统,比如家附近或者小区里的口袋公园、写字楼墙上的垂直绿化,甚至是小区里老人种的盆栽等等。和自然相处的时间其实是城市“绿水青山”给我们的“隐形福利”。
Q:除了捡垃圾、种树,我们高中生还能为“两山理念”做点什么?
代琳:新生代和新时代的高中生的优势是“视角新、理念新、想法多、敢尝试”,用年轻人的视角和能力,让“保护生态”变成一种可传播、能参与、有创造力的行动。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可以用年轻人的语言和方式让“两山理念”变“流行”。比如用“剧情短视频”讲家乡的“绿色逆袭”,把这些内容发在班级群、朋友圈,甚至当地的生活号,让更多人看到“保护生态环境带来的美丽蝶变”。比如和同学一起收集家里的旧纸箱、饮料瓶、废布料,分组做成手工艺品,将原本要扔掉的“垃圾”,通过创意变成了“有价值的物品”,这其实就是“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微观版——资源只要被合理利用,就能产生新价值。
Q:“两山理念”和我们学的生物、地理、政治课里的哪些知识是直接相关的?
代琳:“两山理念”看似是宏观的发展理念,其实和我们课本里的生物、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贴得也很近——它就像一根线,把各个学科里关于“生态、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知识点串了起来。具体来说,这几个学科里的这些内容,其实都是“两山理念”的“课本注解”,也都是生态文明思想和视角下的统一有机整体,比如:生物课讲的是“生命与环境的关系”,而“两山理念”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生物课本里的“生态系统价值”,解释“为什么绿水青山本身就是财富”;地理课中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的统一,这和“两山理念”也完全对应。政治课从“制度、理念、责任”层面,为“两山理念”提供了“保障体系”,很多知识点都是它的“理论支撑”,比如课程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绿色发展”正是“两山理念”的核心——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注:《中学生天地》是由浙江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综合性中学生课外读物,创刊于1985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题写刊名。国内刊号CN 33-1040/G4,国际刊号ISSN 1004-4906,每月出版,B版面向高中生。作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中学生期刊,曾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连续三届中国优秀少儿报刊金奖,以可读性强著称。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学院路1号电话:Email:zglsxy@lsu.edu.cn
中国(丽水)两山学院版权所有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