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11月16日07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九部分全面系统阐述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战略部署,但有关民生内容不仅限于本章节,在报告其他部分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均有呼应。总体上看,报告在总结新时代以来民生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扣新时代民生领域矛盾特点,围绕就业、教育、收入、健康、社会保障、住房、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制定了未来民生工作的新部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守好民心必须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本质上看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入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将“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因素。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了新时代以来民生领域实现的伟大成就,具体来看包括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城镇新增就业率的提升、各类保障体系的完善、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等。一系列民生领域的辉煌成就,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增长。这不仅从实践层面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印证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价值,更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理论要求,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得出的重要论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民生领域中仍然有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一系列问题背后,既有新挑战、也有老问题。因此,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描绘增进民生福祉的新思路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对过去的民生工作进行了总结,也描绘了未来增进民生福祉的新思路,主要来看有两个基本特点。
以实现人民高质量生活的全方位改善为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这个“全方位”,一方面体现在群体覆盖面广,包括幼儿、青年、劳动者、老年人、社会各类弱势群体等,另一方面体现在各类配套的改善型政策上。如针对幼儿群体,提出及时调整生育政策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针对受教育群体,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针对劳动者群体,提出要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针对老年人群体,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针对低收入和无房群体,提出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同时坚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等。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充分认识共同富裕这个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深刻内涵,对于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且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视为民生工作的重要目标。概而言之,实现共同富裕在本质上必须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而这一过程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有机统一,也是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共同奋斗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维度的全面革新。因此,实现人民高质量生活的全方位改善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高度的统一性。
阐述增进民生福祉的新观点
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靠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紧扣新时代民生工作主要任务及相关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上,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意味着巩固脱贫成果不能被动地“守”,而是要进一步激发脱贫群众奋斗意志,将脱贫成果紧紧攥在自己手中。
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提法系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是对“共同富裕”理论的延续和完善。这意味着在加快居民的财产积累过程中,更要注意规范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投资市场,倡导在规范机制下引导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作出了“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的定位判断,表明了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凸显了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切实扛起稳就业、保就业的重大政治责任,以强有力的政治担当落实好就业优先战略。
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人口发展是“国之大者”。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发布,作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重大决策,全国各地相关配套政策也相继出台,开启我国人口发展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写入其中,就是要进一步促进人民群众生育意愿、减轻生育压力。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作出了“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判断。由“富强”改为“强盛”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是表现出对人民健康和国家之间关系的新认识。人民健康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利益,更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提出增进民生福祉的新举措
民生建设一直是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在完善分配制度方面。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其仍然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以此作为缩小财富分配差距、贫富差距的新举措。要完善分配制度这一举措,不仅预示着劳动关系将通过各要素展开优化调整,也是持续稳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将劳动变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这既包括了原则方向性的指引和要求,又内涵了具体的工作要求,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政治本色,顺应了历史发展大势和人民群众期盼。
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方面。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前提就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新时代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其内在结构性矛盾及就业总量矛盾依旧长期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要在总体布局上注重发展,既需要通过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也需要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提高就业人员和岗位的匹配度,更需要在目标导向上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依托全方位政策调整,强化对稳就业、保就业的政策支撑。
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新时代以来,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等,社会保障改革进入系统集成、高效协同阶段,因此必须对现行相关保险制度体系、安全监管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关爱服务体系等,开展进一步统筹规划,增强其系统协同性。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健康中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之路取得了丰硕成果。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十年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了3.4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党的二十大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这是因为人民健康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从生育、养老、医疗、疾病防控等各方面,深入把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战略新定位,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并惠及全体中国人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系江苏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学院路1号电话:Email:zglsxy@lsu.edu.cn
中国(丽水)两山学院版权所有制作维护